2018年12月12日下午三点半,双榆小记者站进行了第三次校外活动,在大队辅导员王羽老师、小记者全国总辅导员刘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7人向目的地中国人民大学出发。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笔尖真情,亲情传递”,参观设在人民大学校内的国内首个家书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书信的魅力。
活动伊始,我们先来到了人民大学的“求是”广场,在鲜艳的国旗下举行了庄严的活动启动仪式,并向国旗敬礼。随后,我们沿着“吴玉章路”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这是一栋灰色的建筑,家书博物馆就在它的第三层。拾级而上,人民大学校史馆的高增老师早已等候在门口,他带我们进入家书博物馆,并介绍了一位在家书博物馆工作的张学红老师来专门讲解。
家书博物馆的展厅面积有350平米,目前馆内藏有家书超过五万封,从明末到21世纪,时间跨度长达四百年,除了一部分名人比如陈独秀、梁启超等的家书之外,更多的则是收集了许多普通人的家书。
我们边浏览着众多展品,张学红老师边为我们介绍了“家书的起源,家书的发展历程,红色家书系列,以及抢救家书的必要性”等等内容。
通过张老师的详细讲解,我知道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家书博物馆产生于2005年的“抢救家书”项目,并于2009年最终落户人民大学。家书特有的私密性,记载了许多真实而又具体的社会生活,是了解历史的一个上佳资料。
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庄严的作家给自己的女儿庄小雨写的一封信,信里没有一个文字,而都是各种图案,他怕自己的小女儿不认字看不懂爸爸写的内容,特意把自己要说的话都通过画图来表达。从这样一份信里,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满满的爱、细腻的爱。
但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曾经“抵万金”的书信已经被微信、电子邮件所替代,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借助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些透过书信上或娟秀或挺拔的字体来表情达意的时代已渐行渐远。
细心的刘铭老师为了唤起大家对家书的热情和对亲人的关爱,还特意为小记者们准备了复古的信封和信纸,仔细传授了书信的写法,同学们纷纷拿起笔,为父母、家人和老师写起了真情流露的书信。
从家书博物馆出来,夜幕已降临,透过前人的信件,我仿佛和历史进行了一场对话,“亲手写家书,笔墨来传情”的时代其实并未远去,不论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变迁,亲情永远是生活的主题,愿我们都能拿起笔、写封信,用笔尖的力量去温暖每一个关爱你的人,愿家书永流传!
双榆小记者站曹开阳
2018年12月12日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