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18:09:04来源:未来网
全运会的赛场,从来都在书写比金牌更动人的成长故事。它像位智慧的导师,用“举轻若重”的严苛打磨少年的细节,以“举重若轻”的历练锻造少年的心态,让一代代追梦者在汗水里读懂成长的密码。随着十五届全运会的到来,来自广西的小记者们乘着十五届全运会的风,来到了大湾区,去到广东大学城场馆华南农业大学见到了举重世界冠军刘秀华老师。
(信使与刘秀华老师合影)
初见举重世界冠军刘秀华老师时,小记者们迫不及待地问道:“在成长为世界冠军的道路上,您最想感谢谁呀?” 刘秀华眉眼间满是深情,娓娓道来:“首先得感谢我的父母呀,他们给了我生命,更在我为举重梦拼搏、被困难一次次‘围堵’时,默默站在身后,用爱和鼓励为我注满力量;还有我的教练,像引路人一样,把专业本领一点点教给我,在这条充满挑战的举重路上,始终支持我大步向前,这份恩情,我一直牢牢记在心里呢。”而当聊起职业生涯中最深刻的感悟,刘教练特意提到了“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八个字。她笑着解释:“这可不是说举起杠铃很轻松,而是当你把每一个动作练到极致,把每一次挑战当成常态,再大的压力也能化作沉稳的力量。而“举轻若重”的核心是:不轻视任何一个微小环节,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用对细节的敬畏之心,为最终的赛场发挥筑牢根基。就像刘秀华老师提到的,“连1厘米都不能糊弄”,正是这种态度让每个“轻”的积累,最终能支撑起赛场上的“重”。”
(采访刘秀华老师)
这番话让我们想起了她的履历:从13岁进入体校时的笨拙新手,到斩获世界冠军的赛场王者,背后是每天8小时的基础训练、上千次的动作纠正,更是教练——曾培养出3位奥运选手的国家级教练张文指导的严苛打磨。张教练常说:“举重不是比谁力气大,而是比谁能把‘重’练成‘轻’,把‘难’变成‘惯’。”听着刘秀华老师的分享,我忽然明白,“举重若轻”的真谛,是用日复一日的“举轻若重”,把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拆解成可触及的步骤,最终在从容中突破极限。
这种智慧,其实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学习的赛道上,“举轻若重”是面对课本上的每个生字、公式时,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是整理错题本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如同运动员打磨握杠角度般较真。而“举重若轻”,则是当考试来临、难题出现时,能像刘教练站上赛场那样,把积累的知识化作底气,不慌不忙地拆解问题。就像解数学大题时,先理清思路再分步突破,正如举起杠铃前,先调整呼吸再稳步发力——两者都需要扎实的积累做基础,更需要沉稳的心态做支撑。全运会的智慧,早已跳出赛场。这也让我对所就读的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知书达礼、成才报国”的校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书”是研究全运会战术的专注,“达礼”是夺冠后给对手鞠躬的风度。
离开场馆时,夕阳为场馆镀上了一层金边,我忽然懂得,全运会带给我们的,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金牌故事,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学会的成长逻辑:用“举轻若重”的态度对待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用“举重若轻”的勇气和“举轻若重”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
或许我们不会成为赛场上的冠军,但这堂赛场课堂教会的道理,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杠铃”——平时举得稳,遇事才能扛得住。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带着这份感悟,在学习中、在生活里,把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从容,让青春在“轻重之间”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撰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五象校区 蔡宛彤
拍摄:南宁市哈罗礼德学校 王泓博
记录:南宁市民主路小学民主校区 谢芊墨
采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五象校区 蔡幸栩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吴若瑜